山东省服装设计协会

最新公告:

栏目导航

山东省服装设计协会是由服装企业、知名设计师、专业人士、时装品牌、时尚媒体及模特经纪公司自愿组成的全省性、行业性、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未来五年,我们将努力整合服装生产、创意设计、时尚品牌、科研院校、专家协会等优势资源,以“齐鲁文化 + 时装设计”为发展思路,打造极具特色的服装设计协会...

山东省服装设计协会

电话:15589990689

地址:山东省恒大财富中心二号楼202室、301室

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 

根植传统 指向未来——“中国当代‘华服’定义与规范学术论证会”在清华大学召开

更新时间:2021-07-26 点击数:9278

2021年7月23日,“中国当代‘华服’定义与规范学术论证会”在清华大学古月堂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清华大学中意设计创新基地、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山东省服装设计协会主办,邀请了李当岐、刘元风、包铭新、贾玺增、王永进、万献初、周锦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和时装设计师组成专家团队,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贾玺增副教授担任学术策划。古月照今人 堂前聚群英位于清华园内的古月堂,是我国著名古建庭院之一,建于清朝道光年间,与工字厅西院一巷之隔。院内宁静幽雅,梁启超、朱自清等都曾在此居住。曾有诗曰:“古月堂前几变更,昔年济济聚群英。”7月23号下午,古色古香的古月堂再现了“群英济济”的盛况。这里迎来了我国服装设计以及传统文化领域的一众大咖。其中,既有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李当岐教授、贾玺增副教授,东华大学包铭新教授在线参与,也有北京服装学院的刘元凤教授、王永进教授,还有千里赶来的武汉大学万献初教授。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纺织处处长曹庭瑞、中国丝绸桑蚕品牌集群常务秘书长郑林、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轻纺处处长管晓艳、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纪晓峰应邀出席论证会并讲话。中国纺织出版社社长董清松、中华女子学院艺术学院院长王露、著名时尚评论家毛立辉、中国纺织出版社华服志网站负责人徐屹然、中国网事业发展部协作高级经理李康等众多业内人士积极到会。这场群英荟萃的学术论证会,吸引了政府部门、高校、协会、企业、媒体等众多方面人士参与,堪称我国服装设计领域的一次“华山论剑”。而论证会的议题只有一个,剑指“华服”的定义与规范。承前启后 “华服”概念呼之欲出近些年,随着“华服热”“汉服热”的兴起,相关的理论研究也被提上了议事议程。那么,究竟什么是“华服”?它的概念又是什么?如何防止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歧义和误读?为此,论证会一开始,主持会议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贾玺增副教授首先介绍本次会议的召开,是在文化自信与传统文化复兴的时代背景下,响应中央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贯彻落实十九大报告关于打造一批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具体举措,对促进我国丝绸时尚品牌建设、增强我国在国际丝绸桑蚕行业的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次会议将针对“华服”定义、应用场合、设计思路、礼仪规范等内容展开讨论,努力厘清“华服”的内涵与外延,统一“华服”的定义和使用规范。清华大学李当歧教授认为,传统服饰近年来颇为流行,大家对于传统服饰的热爱,是值得赞赏的。“华服”是一个包容性强的词汇,是指包括56个民族大家庭的服饰。北京服装学院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院长、王永进教授认为,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讲,理论要先行,“华服”要做好定义、定式、定制、定标。要让喜欢传统服饰的95后、00后更加清晰地了解他们身上服饰的文化传承与审美价值。武汉大学万献初教授则从文字学的角度,对“华服”进行考证与诠释。他认为,“华”字繁体作“華”,本指花朵、花开貌。孔颖达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因此,“华服”无论是指“华美的服装”,还是“中华的服装”,都是有据可查、并不矛盾。山东省服装设计协会会长周锦认为,“华服”和其它衣服最大的不同,除了是华丽的衣服之外,更重要的是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带有礼仪意义的服装才是“华服”。经过认真探讨论证,专家们一致认为:“华服”,是指具有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基因、精神风貌,且融合当代审美的礼仪性服装,其服装风格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特质,体现当代社会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具有鲜明的辨识度,适用于国际交往、文化交流、商贸往来以及日常节庆、典祭等礼仪场合。在总结发言中,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纺织处处长曹庭瑞表示,古语称“名不正则言不顺”,因此对“华服”进行定义和规范十分有必要。而随着产业的发展,随着学术的探讨,人们关于“华服”定义内涵和外延的理解,也将是一个不断深化、不断提升、不断丰富、不断创新的过程。以华为美 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服装,被称为“没有声音的语言”。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传统服饰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一股热潮。但称呼却并不统一,“华服”“汉服”“国服”“唐装”“新中装”等等五花八门,相关的学术探讨、理论规范势在必行。而此次当代华服“定义与规范”学术论证会,也是今年5月份在山东启动的第一届中国国际华服设计大赛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据山东省服装设计协会会长周锦介绍,截止7月16号,大赛共收到来自中国、日本、意大利等海内外参赛作品1247件,绝大多数都是设计巧妙、制作精良、具有鲜明传统文化特征的作品,但也有少数作品没有搞清楚“华服”的真正含义,遗憾地写了“跑题作文”。其实,这并非偶然现象。长年以来,无论是学界还是业界,我国的服装流行趋势研究,大多以西方的标准为参照物。教材是这么写的,老师是这么教的,学生也是这么学的。而对文化底蕴深厚的本土传统服装流行趋势,一直缺少系统性研究,更鲜有显著成果呈现。对此,清华大学贾玺增副教授认为,要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就应该从我们本民族的文化当中,特别是服饰文化当中吸取智慧。北京服装学院原院长刘元风教授也谈到,要传承传统服饰文化,并以此来建立我们的服装教学研究体系,教给学生、发扬光大。东华大学教授包铭新也认为,华服,体现了我们祖先的智慧,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服装规范了,人们的行为也会更加规范。事实上,相关内容已经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关注。2020年9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桑蚕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计划》指出,要永续传承,创新发展,推进相关产业化集约化,建设现代丝绸产业体系。因此,在学术论证会上,中国丝绸桑蚕品牌集群常务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郑林表示,推动以“华服”为代表的传统服饰产业发展,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当下时尚相结合,有利于讲好一个个品牌故事,进而讲好中国故事。“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旧是中国心……”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香港歌手张明敏的一首《我的中国心》火遍大江南北,唱出了无数海外华人的心声。三十多年过去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突飞猛进,越来越自信的中国人、海外华人,可以脱下洋装,身着华服,昂首挺胸走在全球的每一寸土地,甚至在国际时尚界都有一席之地,用传统服饰文化来引领世界时尚潮流,让“洋人”穿起了“中国装”,真可谓此一时,彼一时。华服起,中国兴;华服美,世界靓!让我们拭目以待。